====== Photography ====== * 《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教材》笔记, 部分参考百度百科,维基百科。 * [[http://www.canonoutsideofauto.ca/play/|相机曝光模拟器]] ===== 1. 摄影基本参数 ===== ==== 1.1 光圈 Aperture ==== * 光圈:决定单位时间内进入照相机的光量 * 设施:一个可调整半径的孔圆圈 * 单位:以孔径来衡量, 最大为1, 之后有'' 1.4, 2, 2.8, 4, 5.6, 8, 11, 16, 22, 32, 44, 64'', 这些数的倒数即为孔径相对于最大值的大小, 且每个值的平方是上一个数平方的两倍, 所以, 每个值的光量是下一个值的两倍. 即光圈 1.4 的镜头单位时间进入的光量是光圈 2 镜头的两倍, 以此类推. * 光圈是决定景深大小最重要的因素,光圈越大, 数值越小, 进光量越大, 景深越浅.焦点外愈模糊; 光圈小则景深深. * 相机的光圈优先( Aperture Priority )模式, 一般都会以 A 字符标识. ==== 1.2 焦距 Focal Length ==== * 焦距: 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* 单位: 一般以 35 mm 底片为准, 来当作标准焦距的数值, 比如''f = 28 mm - 78 mm'' 是 35 mm 底片(即全画幅)的相机标准变焦; 我的 micro4/3 微单的标准焦距换算后就是''f = 14 - 38 mm''.(换算以画面大小为等效, 即 35 mm 相机焦距28 mm 时得到的画面范围与我微单焦距 14 mm时是一样的) * 28 - 78 mm 为标准范围, 低于 28 mm 为广角镜头, 高于 78 mm 为远摄镜头 * 50 mm 镜头为标准镜头, 此时所拍影像范围与人眼感觉相当 * 固定焦距的镜头为**定焦**, 可变焦距的镜头为**变焦** * 同一相机, 100 mm 焦距拍的图片上的物体高宽会是 50 mm 焦距的两倍 * 焦距会影响光圈孔径与底片的距离, 即会影响进光量, 但是光圈数值已考虑了焦距的影响, 实际摄像不用考虑焦距对进光量的影响(所以光圈数值不能确定孔径的实际大小), 所以可以单纯靠光圈数值衡量进光量. * 微距镜头与焦距大小没什么关系. ==== 1.3 快门 Shutter ==== * 快门速度单位一般标为 1,2,4,8,15,30等, 分别对应倒数的秒, 如 8 就指的的是曝光 1/8 秒时间. * 快门速度的选择显然与物体在画面上的变化速度有关 * 照相机的快门优先模式( Shutter Priority )一般会以 S 字母来标识 * 足够高的快门速度可以抵消相机振动(特别是手持), 50 mm 标准镜头建议是 1/60 秒, 最好低于 1/125 秒. ( 不过现代相机很多都自带减震, 具体看相机吧) * 经验法则: 手持拍摄时,最慢速度分母应该大于镜头焦距的毫米数, 比如 100 mm 镜头需要快门速度不低于 1/100 秒 ==== 1.4 感光度 Photosensibility ==== * 感光度:底片对光的敏感度 * 单位: 国际标准化组织(ISO)制定了感光度的单位, 一般标为''ISO 100''之类的, 数值线性增长, 即 ISO 200 的底片感光度是 ISO 100 底片的两倍,曝光时间少一半. * 数码相机的感光度提升可能会牺牲画质, 比如我的微单在感光度大于 ISO 800 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噪点. ===== 2.影响摄影效果的一些概念 ===== ==== 2.1 眩光 ==== * 由镜头镜片间的反射光造成,在照片上形成不规则形状光斑 * 可以使用遮光罩来避免强光斜照引起的眩光 ==== 2.2 透视畸变 ==== * 被摄体离镜头越远, 显得越小(废话...), 被摄体外观上的变化也显得越小 * 所以透视畸变只和镜头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有关, 而与镜头焦距没有关系 * 但是如果所拍得的画面范围是一样的话, 长焦镜头显然拍摄时要比短焦镜头站得更远, 所以畸变更小, 拍人头像显得脸平平; 短焦则畸变更强烈, 拍人头像就显现为大鼻子... * 如果是拍肖像(肩部与头占据整个画面), 则以 85 mm - 135 mm 左右的镜头效果比较好, 畸变比较小. ==== 2.3 线性畸变 ==== * 近距离拍摄高大长线性物体(建筑物)时产生的畸变 * 让相机位于物体(比如建筑)中点处, 或与物体正面平行, 可以消减这种畸变产生的不自然 * 使用透视控制镜头( PC镜头)来消减畸变 ==== 2.4 聚焦(对焦) Focus ==== * 对焦以微小调整镜头离底片的距离来实现, 镜头焦距不变时, 显然越近的物体, 镜头要离底片越远, 才能在底片形成越清晰的成像; * 所以镜头离底片距离总是以焦距长一点(因为焦距是以平行光即无限远的物体发出的光线计算得来) * 毛玻璃聚焦法: 即我的微单上的单点聚焦 * 业余爱好者一般都自动对焦了! ==== 2.5 景深 Depth of Field ==== * 在焦点前后,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,点的影像逐渐变成模糊的,形成一个扩大的圆,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。 * 焦点前后足够清晰(人眼可接受)的距离范围, 即为景深 * 光圈越大(光圈值越小), 孔径越大, 景深越小. * 焦点越远, 景深越大 * 焦距越长, 景深越小 (所以好看的中距离清晰背景模糊的风光人物片只能用远摄镜头...) * 焦点后景深大约是焦点前景深的两倍 ==== 2.6 白平衡 White Balance ==== * 人类的眼睛之所以把一些物体在有色温差的室内外都看成白色,是因为人的大脑可以侦测并且更正环境光的色彩改变. * 白平衡就是针对不同色温条件下,通过调整摄像机内部的色彩电路使拍摄出来的影像抵消偏色,更接近人眼的视觉习惯 * 色温: 以开尔文温度(K)来表示色彩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认为,假定某一黑体物质,能够将落在其上的 所有热量吸收,而没有损失,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“光”的 形式释放出来的话,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。例如,当 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—550℃时,就会变成暗红色,达到1050-1150℃ 时,就变成黄色,温度继续升高会呈现蓝色。光源的颜色成分与该黑体所受 的热力温度是相对应的,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 时所受到的“温度”,这个温度就用来表示某种色光的特性以区别其它,这 就是色温。 * 正午阳光直射下的色温约为5600 K,阴天更接近室内色温3200K。日出或日落时的色温约为2000K,烛光的色温约为1000K。 * 嘛, 不过一般都是用相机预制的白平衡选项了. ===== 3. 眼力的培养 ===== ==== 3.1 构图与眼力 ==== * 三项基本原则: * 好的照片必须有一个主题,能表达普遍性寓意的主题 * 好的照片要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趣味中心----被摄主体; * 好的照片必须画面简洁,也就是说只摄入必要的内容, 排除或压缩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* 照片的成败与构图法则关系不大, 所有摄影家唯一认可的规则是**一切构图法则都注定要被突破** ==== 3.2 通过局部突出重点 ==== * 三分一或三分二(0.618)典型布局 * 布局取决于要表现的主题 ==== 3.3 通过物体大小的比例 ==== * 普通人给亲友拍肖像的一个误区是人比例过小(其实主要想表达到此一游吧, 其实主要是普通人的相机焦距基本不长吧...), 可参考明星写真时人在画面上的大小. ==== 3.4 通过搭画框的方法 ==== * 搭画框不可滥用, 一般用于主体相对过小无法支配画面或者想表达距离感(空间感)的时候. * 拍远景时, 可用近景景物来搭画框, 一般在在画面底部, 比如远处高山近处树木等 * 也可以用环境的单一景象来搭画框, 比如花海里的人物, 画面四周对焦不实的花海就形成了幻象般的画框 ==== 3.5 通过光 ==== * 像运用光线一样去运用暗影, 也能创造出神秘的画面 * 画面明与暗的对比, 可增加情趣 ==== 3.6 通过会聚线条 ==== * 主体在线条会聚的指向交点上, 能更为突出. ==== 3.7 通过选择焦点 ==== ==== 3.8 通过重复 ==== ==== 3.9 通过动作 ==== ==== 3.10 常见错误 ==== * 取景太近 * 背景影响主题 * 前景发生畸变 ===== n.感觉对我没什么用的概念 ===== * 微距镜头 * 鱼眼镜头 * 取景系统 * 测距器(我的微单在近距离对焦时会发红光,是这个么...) * 超焦距 * 景深标尺 * 三脚架 * 豆袋 (方便相机安放在环境物体上) * 滤光镜